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旅游景点 > 游玩项目

际头古村农耕博物馆

来源: 时间:2011-06-23 01:00:43 作者:

日前,全国政协常委前中宣部常务副部长龚心瀚先生,在屏南县委宣传部长周芬芳女士的陪同下,视察了屏南农耕文化博物馆,他对这个由屏南县退休老干部张书岩老先生自筹资金建立的“屏南农耕文化博物馆”的创意赞叹不已,他说收藏农耕文化是对这一方农耕文化的最有力保存,这对唤起屏南民间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意义重大。并欣然题词:“收藏农耕文化,展示屏南文明。”

3.jpg

龚心瀚在为屏南农耕文化博物馆题词
 
4.jpg
 

龚心瀚题词——“收藏农耕文化,展示屏南文明。”

 

为什么要把屏南农耕文化博物馆设立在漈头村呢?据馆主张书岩先生介绍,主要原因在于漈头村历史悠久,至今已有1135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历代文物众多,一大批古民居各具特色,就地取材,省时、省工又省钱。靠个人的能力办馆,这是上策。
 
屏南农耕文化博物馆正面设立在相邻的六幢古民居内,带给人的是原汁原味、古香古色的视觉冲击。
近日,屏南旅游局带领全县26家旅行社负责任人到漈头古村的踩线,作为屏南旅游的新兴景点,漈头农耕文化博物馆至旺季以来游人如织,成为屏南旅游的一新亮点。该馆由热心农耕文化的张书岩创办,展馆面积约1500平方米,长期租赁了漈头村的5所省历史文化名村沶头村古民居做馆址,设置6个分馆展示屏南传统农耕文化,分别是农耕文化体验馆、传统农具陈列馆、耕读文化展览馆、千年布艺展示馆、明清家具展示馆、屏南风光影视馆。广泛收集散落民间的农耕文物5000余件,分类展出,展品征集模式为借、赠、租、购,其中近八成的展品是通过出具借条的方法征集到的。
  农耕文化博物馆的创办宗旨是:“让孩童们感知历史、让青年们感受历史、让中年人感悟历史、让老年人感怀历史”。
屏南有个小鲤鱼村,小鲤鱼村里有个农耕博物馆,
都是未开发、未商业运行的点,远离都市的喧嚣,没有都市的气息,没有商业痕迹,村落的历史文化气息和人文都是值得一看,上周去白水洋从县城回福州时路过,几个人非常悠闲地到了小鲤鱼村,感觉很自然、很朴实,小溪里鲤鱼、鲤鱼溪畔的古民居、古民居里的居民、小溪畔一直跟着你步行前进的小狗以及溪畔的小猫小鸡、古民居前小溪畔的石板路上嬉戏着的学龄前的儿童、小溪流水清澈(就是未开发、溪水底下沉淀着一些居民抛弃物)、小溪里蹲着洗菜的居民,加上缓缓吹过的清凉的风,都会勾起我们无穷的回忆。
来到小鲤鱼村里的农耕博物馆,由当地居民自发设立的博物馆虽然规模不大,但是里面有许多具有历史意义的馆藏物件是在其他看不到的,一进博物馆的门,就会有一位热情的解说员随着你的步伐徐徐跟你道说和解释,据我了解目前馆内也只有两位自愿者式的解说员且这种解说完全是免费的,博物馆目前还在不断完善和积累之中,馆内还设立有农耕农作的体验区,若带上一家人到此走走,都会有不小的收获。
摘要: 编者按:9月11日,温州市廊桥学会会长钟晓波协该学会骨干一行11人,来到屏南县与屏南县廊桥文化协会进行了充分交流、考察,受到屏南县委宣传部及屏南县廊桥协会的热烈欢迎。常委部长周芬芳女士,宣传部副部长、屏南县 ...

编者按:9月11日,温州市廊桥学会会长钟晓波协该学会骨干一行11人,来到屏南县与屏南县廊桥文化协会进行了充分交流、考察,受到屏南县委宣传部及屏南县廊桥协会的热烈欢迎。常委部长周芬芳女士,宣传部副部长、屏南县廊桥协会会长苏旭东,文体局副局长陆则起等陪同参观考察了金造桥等屏南县著名廊桥。浙江省人大代表、国家摄影协会会员萧云集感触颇深,并在博客中图文并茂地对此行进行详细记录,现摘录如下:

5.jpg

省级历史文化名村漈头村地处距屏南县城仅五公里的屏于二级公路旁,是一个历史文物保存较为完好的明清历史文化古村。

6.jpg

漈头村肇始于唐僖宗乾符三年(公元876),迄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悠久的历史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古迹,具有浓厚的古文化积淀。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科举文化、武术文化、戏剧文化、饮食文化、医术文化及大量的古文化的遗址遗物。因此,漈头村素来被人们冠以屏南好漈头的美称。

7.jpg

8.jpg

深厚的历史底蕴加上宣传文化部门的重视,漈头村建起了“屏南农耕文化博物馆”。

9.jpg

《屏南县志》卷六中载:“开县之初,读书颇少。此一时也。张氏叔侄(指漈头张方车、张正元叔侄)中进士发甲之后,城乡远近,弦诵之声洋洋盈耳。可谓盛矣!国家举行新政,庠序气象又复焕然一新”。由此可见漈头的文风促进了当时全县教育事业的发展。县长刘廷翰送漈头“士林硕望”匾额,以示彰扬。清邑文武庠生张步齐,例贝也赠修职郎,屏南开县建城董首,劳苦不惜,卓著功勋,邑宰沈钟,旌以匾曰:“紫电青霜”。

10.jpg

 漈头村曾是屏南明清时期“四大书乡”之首。从科举看,有进士3名、举人3名(其中武举人1名)、贡生31名、禀生3名、增生8名、庠生68名(其中武庠生14名)、监生85名;高士黄童曾参加我国历史上空前浩大的文化工程——明代《永乐大典》的编纂。清朝“叔侄两进士、父子三贡生”名闻遐迩,轰动县内外。

11.jpg

漈头村古文化遗址遗物甚多。有明清两代独具特色的古民居(保存完整的古民宅近42幢,占地面积1万多平方米,有黄氏、张氏祠堂4座,大王庙l座)、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来乡村民居的游客也越来越多。

12.jpg

中共屏南县委常委、屏南县委宣传部周芬芳部长在博物馆给我们熟练地演示昔日农妇的劳作,作为领导干部如此“放下身段”让我们很意外。也由此可见当地党委、政府对文化、旅游工作是多么的重视。

13.jpg

农耕博物馆的体验馆,游客可以亲手制陶。

 14.jpg

屏南建筑有些“徽派”影响。

15.jpg
农耕博物馆目前有3000多件实物,大多为村民借展。
16.jpg
 

 这是“福建第一斗”,也就是市场中的“公平秤”。

17.jpg 

 

农耕文化博物馆馆主张书岩先生退休前是屏南县旅游局局长,他办馆的目的是想让“让孩童们感知历史,让青年人感受历史,让中年人感悟历史,让老年人感怀历史。”尽量满足各类爱好者的观赏需求。从他的笑容里我读到一位退休的老人是这么健康地热爱生活,岂能说仅仅是“发挥余热”?。

18.jpg

19.jpg 

 
许许多多藏之于民的“宝贝”通过博物馆的形式与大家见面
 
20.jpg

 

有许多“宝贝”如果不加说明还真弄不明白到底是做什么用的,您看看能明白吗?

21.jpg 

 
这二件展品目前是农耕文化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22.jpg

耕读传家

23.jpg

这些在这里都是“普通”的藏品

24.jpg 

古代主人家小姐用于窥视来客的阁楼。

25.jpg

张的农耕博物馆

禾 源
老张无论在什么场合出现,总给人一种舒爽清亮的感觉,不论如何细心的搜索,在他的身上搜不到半点颓废和无奈,我想以翠竹喻之倒有几分确切,风来随舞,雨来滴翠,阳光下碧绿耀眼,一顶太阳遮避了花白头发,双肩背的背包装满了激情与活力。这样一个人很难把他与那些黑漆涂幽,蛀孔透灵的古代耕读用品联在一起,然而他们则紧紧相连,这种的组合让我想起了牧羊女与羊群的关系,羊儿活在草地上,牧羊女活在羊群中,牧羊女不仅辨认每一只羊,且能依性饲养,情牵每一只羊,但羊是羊来,牧羊女依然是牧羊女。老张也是这样,把弄着几千件还活在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漈头村里耕读古物。
每每走到漈头村,我的思绪就会随着狭长的村弄,幽幽的古巷一直朝前走,不管前方是深宅还是村外的田野,走在这样的道上,容不得停滞转身,即使身后没有人接踵催发,巷子里光滑的磨石路总让我一步步滑向前人踩过的脚印,前人的脚印也一样总是朝前朝前。多少人走过,我也多次走过,但一样没能在这里徜徉片刻,须臾揣磨两边高墙斑驳的身影,更不用说与他们有个邂逅的问候。走过的漠然与乡村的不语,也就达成了各自生存的契约,落花无意,流水无情,你过你的,我活我的,彼此的生动和精彩各自深深隐埋。然而老张不知中了什么“邪”,仿佛是千年前的约定,他激动着乡村千年的精彩,感动着乡村沉寂在各个角落的生动,成了乡村岁月长河中的一个摆渡者,载着古代农耕的信物,解读和诉说着乡村生动的历史。
我喜欢乡野人的记忆法,有个大概就行。人一旦谢世,说个“作古”,不论在哪个朝代,哪个年代,一个古字囊括,与作古人有关的信物和事,统统归宿在咸古年间;我还喜欢乡野人的记忆有个依附,当然不是文字,而是一座建筑,或者一棵树,或者是全村人或天下人都知道的大背景,那怕是一场灾劫也一样粗糙而记,至于文字记载全是哪些修谱人的事。乡野人这模糊而又具体的记忆,倒让事事都有个着落,苍老的风水树,就长着乡村的年轮,古老的水井里就能捞起曾经的岁月,高高的马头墙就驮过代代的炊烟,也许这些就是乡村最古老最绵长的记忆。树老根多,井老水长,墙老烟尘厚,每一条根须都延绵着一串故事,每一滴水珠都融有这方人的血统,每一粒尘灰都沾染着乡村的烟火味。它们记住乡村,乡村让一代代的人逼着它们的记忆再添新页。
老张也许常常翻阅它们的记忆,也许留心过这些记忆的生动细节,于是老张有许多故事,“叔侄双进士、姑嫂贞节坊、参修永乐大典、铁头和尚授绝技等等。”但老张不过瘾这些口传的故事,不喜欢他们活在口水中,他要让这些故事的主人,故事中的乡村所有人,一个个复活,找一个地方,让他们曾经没怎么交流,有可能永远不会平起平坐的,今天都走到一起。富贵、贫贱,显赫、卑微,高雅、粗野,君子、孬种,此时一样用幽黑的肤色,涂写着同一名字——古物,模糊了当年彼此地位和身份,一同安详地来到博物馆中,共同追忆当年时光。
走进博物馆,我仿佛走进“咸古”年间的人集会的地方,最亲切的依然是戴斗笠穿棕衣的耕者,最羡慕当然是那些能提笔应考的秀才进士,最欣赏当然是那些制茶和许多手工技者,最叹服的是那笨重的炸油坊,最动听是一边转着土垄碾谷,一边哄着孩子的歌谣,最豪华是那洞房花烛下富贵人家的床榻,最显赫是一块块钦赐匾额,最有诗意是那些文房四宝,最可怕的是三寸金莲和一杆杆烟枪。
也许我对村子还不太了解,便添了更多探秘病。听说这个村出过很多顶尖级的人物,杠枪的,不仅当年威震四方,就余威依然能吓得小孩不敢哭闹,读书的能智斗豪伸,作生意的能办起自己的银票行等等,漈头村成了屏南的明片,屏南好漈头之称大概就来之于这林林种种。这些漈头村重量人物,在博物馆中该有他们的影子吧,或把枪,或扶扇,或握笔挥毫,或正与三寸金莲呷茶叙情,我在每件咸古年间的古物前寻找着他们的身影,看到了,又不见了,好像是而又不是,就因为有许多的身影在这里摇晃,好像都是这个古物的主人。景子无言,古物也无言,我无法分辩谁是主人,老张也分辩不出,也只能说现在是谁家的收藏。我不再追问,不再搜索,我想到了一句话,“花花世界客聊坪”,谁都是主,谁又都是客,何必太在乎谁主谁客,博物馆的古物是他的,也是你的,或谁也都不是,只不过是一个村庄岁月的印痕。此刻的老张也只是这个印痕中的除尘人。

退休干部张书岩创办农耕博物馆背后的故事



核心提示:在南方,人称风籼的木风柜最早出现于什么时候,有哪些功用?其貌不扬的棕衣是怎么制成的,与雨衣相比有何优点?在过去,人们是如何用传统工艺压榨出山茶油的?在张书岩的农耕文化展示馆里,游客们看着各种沉淀着历史记忆的展品,听着张书岩生动的解说,纷纷感慨开阔了眼界,久久不愿离去。

26.jpg

张书岩在向游客介绍农耕文化展品。

27.jpg

张书岩向记者示范他征集到的榨油石磨的使用方法

28.jpg

张书岩和他征集到的灯笼展品。

29.jpg

农耕文化博物馆展品的修缮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图为一个修缮中的古灯笼。

 

 

农耕文化博物馆展品的修缮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图为一个修缮中的古灯笼。

  宁德网消息 (记者 苏晓洁 /) 在南方,人称风籼的木风柜最早出现于什么时候,有哪些功用?其貌不扬的棕衣是怎么制成的,与雨衣相比有何优点?在过去,人们是如何用传统工艺压榨出山茶油的?在张书岩的农耕文化展示馆里,游客们看着各种沉淀着历史记忆的展品,听着张书岩生动的解说,纷纷感慨开阔了眼界,久久不愿离去。

  看着原本清清冷冷的村庄人气渐渐旺了起来,看到自家生产的豆干、菜干在家门口就卖出了好价钱,屏南县棠口乡漈头村的村民们眉开眼笑:不用开车送到县城也一样能卖出去,真是太好了。看到旅游带来的切身好处,乡亲们渐渐领会到了张书岩的举动,纷纷将家藏宝贝借给展示馆展出。

  张书岩,只是一名普通的退休干部,他的祖上世代务农,他有着数十年的收藏爱好。出于对故乡的历史文化的深厚感情,这位年过花甲的老人从为村民义务送信开始,以一己之力开始了收集故乡的传统文物、创办农耕文化博物馆的坎坷之路。19日,记者乘车前往屏南县棠口乡漈头村,探访张书岩创办屏南农耕文化博物馆背后的故事。

  萌念 多年收藏爱好 萌生办馆想法

  19498月,张书岩出生在这个荡漾着清澄流水的美丽村庄———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屏南县棠口乡漈头村。漈头村沿鲤鱼溪而建,有100多座明清以来的古民居,村内古巷悠然,古桥、古井、古树原貌基本尚存,村北古官道旁还留有全省规模最大的石牌坊群。漈头村是屏南有名的书乡,肇基于唐朝,有千年古村之称。

  张书岩的父母都是农民,从小的耳濡目染让张书岩与乡村的农耕传统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年轻时候下乡插队当农民的经历,也让他对农村农耕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收藏是我最大的业余爱好,我搞收藏已有二三十年了。张书岩告诉记者,打从年轻的时候起他就有收藏的癖好,旧报纸、书籍、信封、票证、字画、香烟盒等都是他的收藏对象,其中还包括各种农用工具及其他农村文化的载体。多年积累下来,他的藏品渐丰,有制作草鞋的工具、小孩子的睡篮、各种布艺品等。

  张书岩跟收破烂的人关系很好,你要是看到有什么奇特的东西,先别贱卖,告诉我,我出优惠价格收。他常常这么叮嘱收破烂的小贩。一些别人看不上眼的,即将当做垃圾扔掉或烧掉的东西,他却经常能从中发现至宝。去年他的一位亲戚去世,家人打算烧掉逝者的一堆旧衣物,闻讯后,张书岩立即前往棠口乡仕洋村,结果从一堆旧衣鞋帽中淘到了一件保存完整的粗布长衫。

  有一回,张书岩来到一户曾是大户人家的乡亲家里搜寻宝贝,在这户人家的柴火间里,他翻出了一个雕刻着复杂花纹的洗脸架,尽管有少许木头朽毁了,但仍依稀可见当年的精美。要是被当柴火烧掉就太可惜了。张书岩就像伯乐找寻千里马那样,抢救了许多价值鲜为人知的文物。

  2009年,退休后的张书岩没有赋闲在家。长期关注家乡文化的他思索着:家乡有着千年的悠久历史,丰富的文化底蕴,可许多传统的农耕文化却在慢慢地消失。如何才能保护好这些传统文化呢?”于是,创办一座农耕文化博物馆的设想在他的脑海里浮现。说干就干,利用多年来收藏所得,他在自家的饭店里开设了一个小小的农耕文化展室。

行动 亲朋好友参观 开辟收集捷径

  两个大玻璃橱柜和竹墙上摆挂着各种展品,展品名和简介文字打印在淡绿色的纸皮上,房屋的空地上见缝插针地摆着几个大件的明清家具,有着数百件农耕工具和农业生活用品的小展室初具雏形。

  张书岩要办农耕文化博物馆的事在他的亲朋好友中传开了,了解他为人的朋友们都很支持他的做法。纷沓而至的朋友们在张书岩的小展室参观展览,却在无意中给他辟开了一条快捷的文物收集之路。我家也有这个。看到展室里的展品汽灯,一位朋友告诉张书岩他家里有三盏非常精美的汽灯,并表示愿意借给张书岩展览。看到茶篓之后,又有亲朋好友将自家的搓茶机等制茶工具出借给张书岩。

  在亲朋好友口碑相传中,藏品库就像滚雪球般越滚越大,形成良性循环。张书岩兴致勃勃地说,朋友们知道他对布艺感兴趣,一有讯息就会打电话通知他。前不久,在一位朋友的牵线下,他以低价从双溪购到了一把老的靠背木椅。

  除了留点钱吃饭和买药,其余的钱我都投在这上面了。工薪阶层的张书岩并不富裕,可在收集农耕文化展品这件事上,他却一点也不吝啬。

  感化 真情感动村民 借来宝贝展览

  在开设农耕文化小展室、通过旅行社吸引游客的同时,张书岩立足漈头、面向屏南,开始大规模征集农耕文化相关文物。

  群众信得过我,就会对我的收藏非常有利。张书岩说。成为村里的邮政代办点,是他赢得村民信任走的第一步棋。原本在村里寄信、送信可收取5角至1元的劳务费,为了拉近与村民们的距离,张书岩决心免费为村民寄送信。一开始,张书岩的妻子和儿子都很反对,担心他这把年纪了吃不消,可在张书岩的坚持下,家人的态度渐渐软化,如今儿子也会经常帮他跑腿送信。

  看到村里的许多古民居日久失修,任村两委助理及村理事会会长的张书岩便组织村民对古民居进行了修缮。在张书岩的带领下,去年漈头村对20座古民居的外观进行了修缮,今年又修缮了6座。张书岩还自费批发了120把扫帚,免费送给村里的每家每户打扫卫生。

  此外,张书岩借助旅行社吸引游客来到漈头村看农耕文化。看到原本清清冷冷的村庄人气渐渐旺了起来,自家生产的豆干、菜干、油奈在家门口就卖了好价钱,村民们不禁眉开眼笑:不用开车送到县城也一样能卖出去,真是太好了。

  切身体会到旅游开发带来的好处后,乡亲们渐渐被张书岩打动,纷纷自愿将家藏宝贝借给展示馆展出。

  可收藏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张书岩有时也会遇到些精明的人家。原本不用或打算丢弃的东西,被张书岩看上后,主人便也当成了宝贝不愿给。对此,张书岩的办法就是以情动人,不时给其家人买点吃的什么的,并开具租借条,承诺以后博物馆收效益了,按比例支付展品租金。

  有一回,张书岩从乡亲们口中得知,村里有位90多岁的张姓老头,祖上是文化名人,世代书香门第,家里有很多祖上留下来的好东西。可第一次去找他时,这位脾气古怪的老头甚至连藏品都不让张书岩看一眼。于是,张书岩便天天带着扁肉和光饼去看望老人。这位张姓老人多年来孤身一人生活,行动不便,脚趾甲长达4公分。张书岩便给他烫脚后细致地帮他剪去多年未剪的脚趾甲。之后天天帮他倒大小便,给他喂饭。20多天后,老人被张书岩感动了,才肯将珍藏的布艺、印章、铜钱等给他看。磨了一个多月,最终,老人同意将他的一批宝贝借给张书岩展出。

成就 征集逾千展品 6展馆展出

  张书岩告诉记者,如今,他筹办的屏南农耕文化博物馆的展品已经超过千件,展品征集模式为借、赠、租、购,其中近八成的展品是通过出具借条的方法征集到的。

  随着农耕文化博物馆的名声传扬,来漈头村体验观光的游客日渐增多。不少外出打工的村民也纷纷回到家乡。漈头村的旅游效益初显。张书岩介绍道,筹办中的屏南农耕文化博物馆展馆面积约1500平方米,长期租赁了漈头村的5所古民居作为展厅,目前,用作展馆的古民居的修缮、展品的布展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参观过许多地方的县、市、省、国家级博物馆的张书岩对自己呕心沥血创办的博物馆有着这样的构思:将设置6个分馆展示屏南传统农耕文化,分别是农耕文化体验馆、传统农具陈列馆、耕读文化展览馆、千年布艺展示馆、明清家具展示馆、屏南风光影视馆。其中,千年布艺展示馆将和屏南县老龄委协办,耕读文化展览馆中的武术文化将与屏南传统武术训练中心协办。

  让孩童们感知历史、让青年们感受历史、让中年人感悟历史、让老年人感怀历史,是屏南农耕文化博物馆的创办宗旨。以后还将策划更多不同主题的展览、巡回展览等。对博物馆未来的规划,张书岩正踌躇满志。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在线客服系统